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基于引力模型的旅游客源市场研究(2)

时间:2014-04-25 15:59 点击:
旅游客源市场引力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运用引力模型分析旅游市场客源地过程中,存在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距离衰减的客观规律,同时也可以确定感知距离、实际距离以及相关旅行费用的变量,依据在市场中调查获取的信息资

  旅游客源市场引力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运用引力模型分析旅游市场客源地过程中,存在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距离衰减的客观规律,同时也可以确定感知距离、实际距离以及相关旅行费用的变量,依据在市场中调查获取的信息资料数据,建立相应的旅游市场客源地引力模型,在将旅游客源地的居民人口数量、旅游目的地的景区数量、旅游目的地的人口数量作为自变量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获取较为实用的分析结论。

  旅游活动作为贸易活动的一种形式,在进行旅游市场客源地分析时可以改进引力模型,构建适合于旅游分析的相关引力分析模型,之前的旅游引力模型分析主要是考虑对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变量进行修正,或是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潜力作为因变量,并将需求因素和旅游的供给因素作为分析的自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设置构建旅游市场客源地引力模型。

  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旅游市场的分析研究中,能够进一步精确旅游市场的空间关系,同时数据运算可以提升旅游市场客源地分析的准确性,但是,这一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运用于对相关旅游市场客源地的静态研究分析,在对动态问题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时常常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影响到分析的准确性。而且在引力模型的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其他的问题,例如引力模型在理论研究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引力模型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研究分析,不过相关理论发展滞后,同时引力模型存在的前提和假设都比较难以准确计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引力模型的进一步发展,也就降低了引力模型结论的实效性。另外,引力模型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于变量的选择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主观选择和审视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数据,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研究分析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由于主观选择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也就使得数据原有的科学性大打折扣。这就是纯理性的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社会问题研究的弊端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不恰当,会影响到理论研究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旅游客源市场引力模型的构建

  就当前而言,现有的旅游市场客源地分析通常是按照距离圈层法或是腹地理论。距离圈层法是将旅游目的地作为中心依次画出若干个圈层,并分为不同的市场等级。而腹地理论则认为旅游客源地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都只是定性地说明了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来源,而不能定量地计算出游客的数量,两者都分别介绍了距离以及经济发展程度对于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的影响,而没有综合地分析两者与游客数量之间的具体比例关系。

  因此,结合之前介绍的影响游客出行的相关因素分析,本文将旅游人次、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以及游客的出行距离这三者作为引力模型构建的三个因素。旅游人次数是通过将人口数量与相应的出游率相乘得到,同时出行距离也是旅游者在选择外出旅游的重要考虑因素,而且出行的距离越远,则游客的出行意愿则越低,在引力模型上的表现就是出行的距离跟游客的数量之间呈现反比例关系。因此,总的来讲,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是游客进行旅游的首要动力,对于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的吸引力大小也不一样,一般来讲,旅游目的地的等级越高、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到位,则其对游客的旅游吸引力也就越大。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旅游目的地的距离、来此旅游的总人次以及旅游目的地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作为参数来构建旅游引力模型,如下:

  T=G*PQ/R2(1)

  在这一模型中,T表示游客量,G表示引力系数,P表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值,而Q表示客源地的游客的旅游人次,R表示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此处Q/R2可以看作是某一个旅游地的游客次数场强。

  而对于具体的旅游目的地而言,其吸引力值是一个确切的常数,因此可以将P与G的乘积视为一个常数项,并将其重新定义为一个新的参数,即旅游目的地的引力参数K,通过参数的转换,上述引力模型可以简化为:

  T=K*Q/R2(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